發布日期:2025-08-25 10:17:15瀏覽量:830次
江蘇省住建廳黨組書記 費少云
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,要求江蘇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上打頭陣,堅持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開辟戰略性新興產業、未來產業新賽道并重。建筑業是江蘇的支柱產業、優勢產業和富民產業,2024年全省建筑業總產值達4.48萬億元,占全國比重13.7%,連續19年以絕對優勢領跑全國,帶動省內就業552萬人。作為重要傳統產業,江蘇建筑業堅持以智能建造為主抓手,加快轉型升級,為行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。
智能建造是促進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的現實所需
智能建造是將BIM(建筑信息模型)、物聯網、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,與工業化建造技術深度融合,集成應用數字勘察、數字設計、智能生產、智能施工等全鏈條技術產品的新型建造方式。從發達國家經驗、建筑業發展趨勢、技術應用等層面看,智能建造是促進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。
從國際經驗看。發達國家積極推動建筑業向工業化、數字化、智能化轉型。美國在2007年就規定所有重要工程項目使用BIM,提升建筑業信息化水平。英國政府發布的《英國建造2025》提出,到2025年工程全生命周期成本降低33%、進度加快50%、溫室氣體排放減少50%。德國發布《數字化設計與建造發展路線圖》,旨在建筑領域促進工業化與信息化深度融合。
從行業發展看。長期以來,建筑業發展存在兩方面短板:一是“三高三低”的粗放式發展模式,即高投入、高消耗、高排放,工程品質低、生產效率低、安全系數低,與新發展理念要求不符。二是勞動密集型生產方式,用工貴、老齡化、技能低等問題突出,江蘇50歲以上建筑工人占比超45%,企業同質化競爭現象嚴重。實現建筑業高質量發展,迫切需要以科技創新引領質量、效率變革。
從技術應用看。智能建造相較于傳統建造方式有顯著優勢。增效率,如搬運機器人可24小時不間斷作業,提高施工速度。提品質,如噴涂、抹平等建筑機器人的施工精度明顯優于人工;通過物聯網傳感器、圖像識別等技術,可對構件質量、施工工藝實時監測檢測。降成本,如利用數字孿生技術進行模擬分析,可減少返工和浪費。減排放,如裝配式、模塊化建筑通過“工廠預制+現場拼裝”減少建筑垃圾和碳排放。保安全,如5G無人塔吊變高空作業為地面室內集約化操作。
江蘇推進智能建造發展的探索實踐
近年來,江蘇堅持統籌推進,通過強化政策引導、加強試點培育等“組合拳”,積極推動智能建造發展。
強化政策引導。把“推進智能建造”納入省委十四屆九次全會決定和2025年省委常委會工作要點,出臺文件明確以智能建造為突破口,推進傳統建造方式向新型建造方式轉變。在全國率先出臺實施方案,創新提出建筑產業互聯網、數字一體化設計、建筑機器人及智能裝備、部品部件智能生產、智能施工管理等五大關鍵領域技術路徑。同時聯合發改、科技、工信等部門印發指導意見,形成多方支持智能建造發展的良好格局。
加強試點培育。堅持試點先行,培育省級智能建造試點項目107個、試點企業34家和技術服務試點單位17家,項目涵蓋房建、市政、水利等領域,覆蓋全省10個設區市。梳理發布第一批25項智能建造應用場景,供企業借鑒選用。2022年,住房城鄉建設部確定南京、蘇州為全國智能建造試點城市,其中蘇州獲得2024年度智能建造試點工作全國第一。
推動產業集聚。指導各地結合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,將智能建造納入產業發展規劃,促進產業集群集聚發展。蘇州市圍繞“一基地多園區”布局思路,打造智能建造產業基地,已吸引18家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入駐,通過推進智能建造科技產業園、建筑機器人產業等,促進“建造、制造”融合發展。南京市在南部新城、六合區打造智能建造項目集聚區,推動智能建造技術在工程建設項目全生命周期多場景應用。
完善配套體系。推進智能建造學科建設,東南大學、河海大學等20余所高等(職業)院校開設智能建造專業,為智能建造發展提供人才支撐。舉辦首屆全國建筑機器人技能大賽,鍛造智能建造技能尖兵。出臺企業級、項目級評價標準,為智能建造發展水平量化評估提供依據。發布江蘇省智能建造消耗量補充定額,填補建筑機器人等計價空白。
系統布局促進智能建造新發展
推動智能建造持續發展是一個長期性、系統性工程,需要在科技、人才、政策等方面持續發力。
在科技創新上求突破。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,建立行業科技領軍企業培育壯大機制,梯度培育創新型企業,支持企業匹配高新技術、專精特新等企業評定條件。加強產學研合作平臺建設,發揮省智能建造與工程裝備工程技術創新中心作用,積極與住房城鄉建設部智能建造創新中心等平臺聯動,推動企業、高校、科研機構深度合作,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。推進產業鏈技術圖譜分析,促進科技供需精準對接,推動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。鼓勵企業參與智能建造標準編制,及時將成熟技術納入或轉化為地方標準。
在推廣應用上見實效。在縣(市、區)中遴選一批省級智能建造試點城市,持續加強試點企業和項目培育。支持新建政府投資工程中2萬平米以上房建項目、2000萬元以上市政項目應用智能建造技術。推動建筑施工機械設備更新,引導購置智能升降機、建筑機器人等智能產品。計劃到2030年,智能建造技術在大中型工程建設中應用占比達到70%;到2035年,大中型企業在工程建設中普遍應用智能建造技術。加強智能建造領域國際合作,開展多層次技術交流,鼓勵企業開拓智能建造國際應用市場,增強“江蘇建造”品牌力。
在人才培養上下功夫。聯合教育部門支持智能建造等“人工智能+城鄉建設”專業建設,積極構建企業為主體、學校為基礎、政府推動與社會支持相結合的智能建造高技能人才培養體系。堅持各層次人才一起抓,加強戰略科學家、科技領軍人才、科技型領軍企業家培養,強化創新團隊、卓越工程師培育,打造肩負科技創新使命的人才隊伍。加快推動傳統勞務模式向“建筑機器人+產業工人”新型勞務模式轉型,培育一批新型勞務企業和勞務工種。
在政策支持上再聚焦。加大智能建造領域申報國家、省級實驗室等創新平臺支持力度,對取得關鍵技術重要科研成果的,支持提名省科學技術獎等科技類獎項。將智能建造相關裝備和軟件納入首臺(套)重大裝備、首版次軟件產品應用推廣目錄的征集范圍。完善科技創新多元投入機制,用好科技項目資金,用足科技金融配套政策,鼓勵金融機構以貸款優惠、投貸聯動等助企發展。省級層面設立2000萬元“智建貸”,對參與智能建造研發和應用的企業給予貸款貼息,發揮財政資金撬動作用。
來源:《群眾》雜志2025年第15期